董路遭质疑!前国安边路飞翼2问题直击痛点,国内青训真不挣钱?
董路作为一个足球评论员和青训教练,因为他的快言快语,一直以来都饱受争议。近日,他又遭到了前国安球员王晓龙的质疑。这位前国安边路飞翼,直接点名批评董路的青训模式,从参赛费用、收费直播、选拔机制等方面直指痛点。
董路作为一个足球评论员和青训教练,因为他的快言快语,一直以来都饱受争议。近日,他又遭到了前国安球员王晓龙的质疑。这位前国安边路飞翼,直接点名批评董路的青训模式,从参赛费用、收费直播、选拔机制等方面直指痛点。
中超间歇期照样热闹,真正把火拱到高点的不是赛果,而是一场关于青训话语权和执行力的公开交锋:一边是11月14日黄健翔的长文,直怼“质疑退役职业球员搞青训”的声音,反问不让退役球员带孩子、做示范,难道让解说员去搞青训;一边是球迷的反弹,把部分解说员贴上“口贩子”的
一边是退役球员和一部分媒体人坚信,只有曾经在赛场上摸爬滚打过的人,才能真正带出好苗子。
最近,虽然中超联赛进入了间歇期,但是国内足坛一点也不冷清。好多事儿不断引起大家的关注:先是U22国足和越南、韩国比赛,接着U16国少队输给了缅甸;还有北京国脚谢某因为假球违法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,就连退役职业球员去搞青训工作的事儿,争论也越来越厉害。整个足球圈就
不过在直播间,足球评论员董路直言,无论是邵佳一还是邵佳二,都不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带领国足冲进世界杯。因为球是人踢的,之前的洋教练比如里皮,霍顿,扬科维奇,伊万诺维奇等洋教练不比邵佳一担任执教能力差么。但为什么成绩提不上去呢,这不是执教能力问题。而是不了解中国的足
不是吓唬人,35岁的武磊去年联赛只进16球,比前一年少了三分之一;张玉宁半年踢了不到10场球,膝盖还挂着护具。
中国足球又掉链子了,在不久前结束的熊猫杯首轮比赛里,主场作战的中国U22男足爆冷以0-1输给了越南队,不幸遭遇开门黑。这场耻辱性的失利,也把中国男足再一次推上了风口浪尖,著名的足球评论员董路在自己的直播节目中火力全开,对国足的各种乱象进行了一番炮轰。
本来打越南这种小个子球队就得高举高打,但安东尼奥非得玩地面传控,非得往中路渗透,但是进攻端的成功率并不高,反倒后防线最后时刻出了疏漏。
北京国安正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。赛场上,球队战绩一落千丈,还剩2轮联赛排名第4,落后榜首海港9分彻底无缘冠军,球员在场上毫无拼劲;赛场外,经营危机的传闻愈演愈烈,媒体人的爆料让这支老牌劲旅的前景蒙上阴影。
综合多方消息来看,董路所谓的 “国安可能要没了” 的言论虽然略显夸张,但却一语道出了俱乐部目前的核心困境。不过,种种迹象表明,北京国安解散风险极低,但 “换东家” 的生存转型的可能性却非常大。
主场2比4惨败给本赛季为保级苦苦挣扎的青岛海牛,北京国安一下子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。赛后,更是有记者直言北京国安俱乐部困难重重,甚至不排除解散的可能。更要命的是,董路称国安队已经好几个月没发工资了,看起来,这种解散的传闻并非空穴来风。
这句自嘲,成了办公室午餐时的常用梗。24年没进决赛圈,再怎么换帅,国足似乎都看不到翻身那天。
最近国安踢球特别没劲儿,球员也不像在拼,而且老有消息说俱乐部快没钱运营了。媒体人董路直播时说漏了个事儿:国安内部早就没心气儿了,现在又没钱、没人愿意接手,搞不好要黄了,听说员工好几个月没拿到工资,就外援还正常发钱,怕人家告。他还说现在中超就上海队最靠谱,山东队
近期,国安战绩不佳,球迷骂声四起,球员们则疑似毫无战斗欲,在场上没有拼劲。与此同时,国安多次被爆出经营不善的消息。媒体人董路在直播时爆料,国安可能真的要没了。
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,这个名字在北京城里回响了十几年,它的“生命倒计时”似乎已经开始。赛季结束只剩三天,坏消息却一个接一个地来。
董路表示:“足球小将一年花多少钱?国内一次集训七八万,出国一趟是四五十万,现在我不管机票了,能省一半。孙继海花了3000多万,我跟他比不了。”
体育圈从来不缺话题,但敢把“带国足进世界杯”和“20亿”直接挂钩的,恐怕也就只有董路了。这位常年活跃在足球评论一线的名嘴,最近在一场直播中语出惊人:“如果给我20个亿,我有信心把中国男足带到世界杯决赛圈。”此言一出,瞬间引爆舆论,热搜直接冲上榜单,球迷们一边倒
董路近日在直播中半开玩笑地抛出一个尖锐观点:"以前中超中甲总有些球队到最后几轮能突然连胜保级或冲超,现在这种现象少了——根本原因是球队没钱玩了。"这番看似戏谑的调侃,实则戳破了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日渐冰冷的现实:当资本泡沫退去,"成本收益比"的残酷算术正在重塑游戏
中超收官战还剩3天(11月2日赛季结束),北京国安的“生存警报”已经拉满——有球迷今早拍到,俱乐部那辆印着“永远争第一”的大巴车,被法院贴封条拖走;到了下午,跟队记者又爆猛料:10月工资至今没发,连工体的租赁协议都快到期了。
近日,科颜氏、Farmacy等国际美妆巨头,与且初、玉容初等新锐国货品牌,因同一原料组合被贴上“苏丹红”标签,一场牵涉400余品牌、波及800多款产品的安全风暴迅速席卷化妆品行业。